39万人在清华大学老师的短视频里“上课”

知识 2024-06-28 10:18:07 28425


正在清华大学课堂上课的上课聂影

“皇家园林和迪士尼谁的艺术品位高?”在清华的一节艺术设计课堂上,聂影对课堂上近200名学生提问。清华几秒钟的大学的短盘锦市某某人力咨询运营部沉默,没人回答。老师里她爽利清脆的视频话语又响起来,“这个话题跟咱们没关系吗?咱们可是上课吃这碗饭的”。再问,清华学生纷纷表态,大学的短讨论也由此开始。老师里

聂影是视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副教授,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上课艺术设计相关课程。课堂上,清华她一头短卷发,大学的短戴着黑边眼镜,老师里穿一件灰蓝色休闲裙。视频她在课堂上进一步解释,她认为皇家园林的品味比迪士尼高,但是迪士尼将艺术品味与商业收益打通了。

这是聂影课堂的一个小切片,2022年起,聂影设计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和话题被她搬上了抖音平台,在这里她收获了超过39万名“网络学生”。很多视频的评论里,人们说“我也能上清华了”。

在一条59秒的课堂视频下,近5000个“学生”讨论起来。有人说,“审美是无功利性的,迪士尼和利益挂钩后就离开了审美的本质,无法和皇家园林并论,因为建设之初初心不同”。“学生”的留言补充了这个话题,聂影在下面点了个赞。还有人说不如办场“艺术商品化和商品艺术化”的主题讨论。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,“例子举得不对”“真有可比性吗?”

这些互动乃至批评正是聂影想看到的。一直以来她都在思考,当学校的课程突破了校园的围墙后会发生什么?她希望作为教师的自己能为学生留下些“不贬值”的东西,也希望把这些课堂上的知识,经由自己的短视频送往更多人面前。


聂影在短视频里讲解“牡蛎固桥”

“早起先上清华大学的课”

“牡蛎也可以干基建?”这次提到牡蛎,聊的不是烹饪,而是建筑、物理、化学和生物。盘锦市某某人力咨询运营部

点开视频,是聂影标志性的短卷发和边框眼镜,还有清脆的北京话,有留言说,“听老师说话想到了大张伟”。她坐在桌前,讲起“牡蛎固桥”,这种桥梁建筑方式让人惊叹,但却鲜为人知。建于宋朝的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就采用了牡蛎固基的办法。石梁桥搭建完成后,河水和海水的冲刷成为桥体面临的最大问题,而牡蛎能够扒住物体生长繁殖,建桥者就将牡蛎放在桥墩上来加固桥基。

这个视频的选题还要追溯到聂影写博士论文的时候,她在查资料时看到这种建筑方式,这让聂影非常惊讶,“那时候我看到的建筑史里没有人讲这件事,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人讲?”2022年5月,聂影为此拍了一条1分21秒的视频,讲了这个有趣的建筑知识。

“长知识了。”“聂老师讲得真有意思!”更多的人感叹,“没考上清华,但是终于听到清华教授的课了!”视频很快成了“大爆款”。最终收获了超过一千多万的播放量,近24万点赞。

那时聂影刚刚开始拍摄视频不到半年,一切还处在摸索中,她讲北京的建筑、色彩文化,也讲国外的建筑和艺术展,但视频常常无人问津。

她的第一条视频是《故宫铺地用金砖?》。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系的老师,这个内容她曾在课堂上讲过。在视频中,聂影讲到所谓的金砖其实是“京砖”,从明代开始在苏州一代烧制,工序复杂,砖质好。砖被沿着大运河运至北京,以讹传讹被叫成了“金砖”。

这条视频只有不到200个点赞,9条评论中,一半是网络学生特意赶来“从第一节课开始打卡的”。这似乎是一个新人博主的必经之路,起步之初一个人孤独地“自说自话”。

但聂影并不为此烦恼,依旧为了视频勤恳“备课”,哪怕有时仅仅是不足一分钟的视频,但“内容很好,自己还是蛮高兴”。

聂影对备课很在意,一节讲四个小时的新课,聂影至少有两周的时间备课,这不是大概的时间,“是满工作量的两周”。即便是讲一场针对过往知识点的讲座,聂影也会重新花上一天时间备课,“因为受众不同,课程的逻辑也不同”。

这条关于“金砖”的视频带来了一个意外收获。中国唯一现存仍在生产御窑金砖的企业联系了聂影,“我特惊讶,我说哎呦,是不是有错的地方?”但对方只是说,在目前看到的关于“金砖”的短视频中,聂影的讲述最完整,有些技术细节只有干这行的人才知道。而这正是聂影查阅大量书籍、文献的备课成果。

思考、在知识浩海中寻找佐证、得出结论,这是聂影爱干的事儿。也正因此,在清华美院获得博士学位后,她选择留校任教,如今已是聂影在清华的第25年。

现在抖音创作者成了她教师之外的另一重身份。但事实上,拍视频、成为创作者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。“数字时代,实体空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?”“如果大学的课堂没有围墙,教育会走向哪里?”早在七八年前,这些问题就一直萦绕在聂影的脑海中。聂影很早就关注到课堂上的变化,她发现有时自己在课上讲,学生会坐在下边上网查,试图在网络上寻找她所讲授的知识点。

那时聂影同时教授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艺术设计课程。“有没有可能我自己在网上干点事,把我觉得有意思的东西放在网上,让更多人能够看到、听到甚至批评到”。

她迫不及待地想开展这场实验。在抖音上,她开通了“聂影”和“聂影的设计文化”两个账号。最开始,聂影对短视频录制不熟悉,有时录几段视频要准备五六天。后来她从朋友的展览设计公司里“借了”两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,帮她拍摄和剪辑。她觉得当老师久了,自己总是倾向于把一件事的逻辑捋得清清楚楚,这是她擅长的,但是短视频制作和剪辑是另一套逻辑。合作的年轻人之一原本是IT工程师,后来转行做短视频,还专门学过短视频拍摄和脚本编写。聂影认为,拍摄过程中与他们的反复讨论,也让她的思维更活泛起来。

如今聂影的两个账号发布了近700条视频,粉丝接近40万人。


课堂上的聂影

没有边界的课堂

2022年3月份,经历疫情后,校园重新热闹起来。聂影的短视频也从自己坐在镜头前讲,移到了她真正的课堂上。短视频呈现的是聂影最真实的上课的样子,她站在讲桌前,语速轻快流畅,语气干脆直爽,“我很讨厌把课讲得特别学术和乏味,因为我自己当学生时就特烦这种老师”。

聂影的课堂更像一次轻松有趣的“唠嗑”,她说话直来直去,学生都喜欢她的风格。无论选修课还是必修课,教室里总是坐着200多人。

走上讲台前,聂影总是把自己打扮得清爽精致,不同的外套换着样搭配,手上常带着不同款式的漂亮戒指,饰品不贵,但聂影追求的是自己面对学生时一定是“变化的,不一样的”。上课的视频发布后,还有人在评论里夸赞她时髦的饼干鞋好看。

聂影在线下的真实课堂开始呈现在无数网友面前。也从这时起,聂影“火了”。越来越多的网络“学生”奔她而来,在评论里把她的视频称作“清华大学抖音分校”。

“一直在课堂里讲,这辈子也不会有这么多学生,现在只是将多年的储备简单分享出来,就有人点赞,有人觉得有收获,这我已经太满足了”。聂影在自己的视频中收获了更多学生,也看到了课堂无边界的可能。

聂影承认,线下课堂有不可替代之处。学生的思维训练需要现场培养,“就像你明明知道很多健身办法,但是得现场去练才行”。老师与学生间的积极互动也至关重要。但在短视频平台上,知识的传播越来越多样,越来越方便,效果越来越好,“他们和课堂会有一种互为补充,互为促进的关系。”

她同时把自己的视频当作能供学生随时查阅的知识“备忘录”。“可能一个选题我讲了好多次,讲完以后我就不再讲了”。而课程上更多的时间被留出来,聂影可以和学生讨论更新的内容。

她的两个账号有着不同的分工,其中的“聂影的设计文化”更像是微课堂,一个知识点分多个短视频讲解,追求系统性,也是对研究生课程的辅助。“相当于我把自己的学习和感悟的过程梳理起来,做一个记录。”

最近,聂影讲起了梵高。讲之前聂影就清楚,这不是一个“热点”,“可能没人会听”。但她觉得想研究梵高的人、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,甚至梵高的爱好者会想听。“你在那啰嗦一会,可能就告诉学生一个知识点,那又可能会对他们有帮助。”而另一个账号,内容则更多样、风格更活泼随性。

但聂影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,自己所坚持的逻辑完整性和短视频短且快的传播风格之间的拉扯。在讲中国古典颜料绘画时,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确定矿物质的来源,运送的路线,有人在评论中叫好,但浏览量并不理想。聂影也深知流量总是钟情于热点,但她说,热点不能蹭,作为一位教师,她不允许自己在网络上追逐流量。“如果热点本身是有价值的,值得讨论的,那就等热点过了再讲。”也因此,一条讲某热门电影中建筑知识的视频,她特意在电影上映后一个月才发出来。

流量让人琢磨不透。一个讲授如何欣赏日本园林的视频,得到了不错的数据,内容其实来自她自己的观察和日常感受,她只花了半小时写个小草稿,然后就录了段视频。相比她以往按备课标准准备的视频,这个时间成本并不高,但反响却很好。对此聂影并不纠结,“我就正常工作,做自己想做的事儿,也不指着这个挣钱”,紧跟着又接了句玩笑,“挣了钱倒麻烦,学校该查我了”。


聂影在短视频里进行“评论区答疑”

置顶不同的声音

聂影的妈妈和儿子都看过她的视频,也给她反馈。聂影的妈妈告诉她,我使劲关注你,但是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,因为你的那个知识点太密集,语速也太快。但聂影16岁的儿子却观点相反,他认为有时聂影语速太慢了,“妈妈,你能再有趣一点吗?能再活泼一点吗?”有一次,他直接说,“你带着那个眼镜显得特老。”

某种程度上,妈妈和儿子给聂影的反馈就像一个网络反馈的缩影。

几乎每一条视频下面都有各种各样的评论。有讨论知识点的,提建议的,有时留言中也会出现不好的声音。一条谈到工业革命给艺术带来影响的视频中,聂影说了一句“有文化的人非常讨厌”,下面的评论就出现了诸如“大学教授思维都这么极端吗?”“你是教授,你是有文化的人”这样的评论。

但聂影从不介意这些留言,她清楚被切成一段段的视频无法容纳完整的叙事和学术逻辑背景,“有人理解有偏差是很正常的事情”。

遇到特别有价值的提问,或者驳斥的意见,聂影会把留言置顶,有时也会特意录制视频讨论或者回应。她把这看成是平台的友善之处,也是新媒体的优势。“大家都能看到不同的意见,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是也能看得更全面,也算是长学问。”那些留言,让聂影觉得,这些知识走出了清华,走向了更广阔的地方。

在一条讲到子弹的视频中,聂影提到子弹是不含铜的。一个专业的网友就在留言里详细讲解了子弹什么地方含铜,什么地方不含铜,以及含铜量有多少,“这么细致的我真不知道,我就把它给置顶了”。“我业余做自媒体,每个行业专家们的观点都不一样,为什么不能把不同呈现出来。”

很多人跟聂影说,你要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,这样的话题你不应该碰。聂影依旧是爽利地回应,语速飞快,“那你要这么说话,我就什么也别讲”。“有些人怕说错,我不怕,你可以骂我,但是我一定在讲之前找到尽量全的素材,有些文科探讨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,行业的专家还各执一词呢”。

聂影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去解读设计和艺术问题,但这些问题始终无法脱离学术基础让所有人听懂,“我们要讨论的知识点仍旧是基于学术逻辑,我们尽量把它讲得能让大家都听懂”。她更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一个辐射点,将这些知识辐射给平台另外一些文化传播的创作者,经由他们的再创作,将触角伸向更多的人。“我只能影响一部分人,把这部分人的定位以及讲授的语言方式控制好就行。”

聂影认为短视频这件事在刺激自己不断思考,即便讲的内容有人听不懂,有人“黑”她,但她仍在不断地去探索此前没注意到的新东西。“我把它当成一个健身训练,你是不是总是得身上疼一下,才觉得练到了地方?”


聂影很多时候也会“出外景”来讲解专业知识

留下点不贬值的东西

许多学生刷到了聂影的视频,跑来找她,“老师,我给你点赞了“,”我给你转发了”,聂影笑着回应,“好好好,你们多多捧我”。她愿意接纳学生带来的新想法新观点,也希望学生能看到她是个有意思的人。“他们会觉得这老师是个网红,这是很有意思的事。哈哈!”

一直以来,聂影都将短视频视作能够辅助自己传播知识的工具。“年轻人接触这类短视频,可能正是他们了解知识的第一步。”聂影将这比做串项链,“年轻人处理碎片化和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强,也很聪明,但这些东西散在各地,他们不知道它是石头、珍珠还是金子,但是如果有人带你把它们串起来,就厉害了”。

在“聂影的设计文化”账号上,有讲关于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视频,这些视频源自聂影的一个研究生课程,基于她的课程讲义以及与学生的互动,“学生有些反馈对我还挺有启发的,于是我就做了几期专题视频”。

“明年春天我再上这个课的时候,我就可以跟学生分享这个视频,那个等于是我之前的想法,然后学生就会提供新的想法,这是我和学生们的共同成果。”聂影说。

作为一个人文类学科的教师,聂影觉得自己正处在最好的年龄。经过20多年的知识储备,互联网与自己以往知识结构发生的化学反应,让她能够持续不断地输出新的内容,“我其实看很多博主,想听他们怎么说,他们的观点我不一定都认可,但是如果我听到别人基于自己的视角,有严谨的分析逻辑,还是挺受启发的”。

聂影心里一直有个朴素的想法。在自己头脑和身体比较好的情况下,“认认真真做10年”。她想给自己的孩子、学生和行业留下点什么。“好像留啥玩意都贬值”,而唯独知识带有无尽的力量。相比期待每个人都完整、认真地观看完视频,她更期待点开那一刹那,视频内容对屏幕对面那个人的冲击,“哪怕看了3秒钟,5秒钟,这也很珍贵,比视频不存在,或者比他不点开强。”

聂影有时还会暗暗期待自己的粉丝能再增长些。她想,当粉丝到了50万、80万,她或许能用自己的影响力,为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做一些推广。“他们的设计产品和艺术创作少有人知道。现在的艺术市场给年轻艺术家的创业支持也不够。如果真的有可能,我愿意为他们‘带货’。”

【版权声明】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【北青深一度】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uzhou.11jr.top/html/21e099977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励志!华裔小姚明周志豪逆袭成灰熊9号秀 将辅佐莫兰特冲冠

加拿大央行行长:加央行可能很快会开始降息

福建舰今日首次海试

玩转城市体育节丨街头风混搭国潮风,非遗市集等你来

苏丹冲突双方在该国西部地区交火 造成至少7名平民死亡

一件衬衫1800元,小县城的高物价是怎么被贵妇撑起来的?

吃止痛药才能入睡,周琦腰伤复发缺席生死战

点亮“音乐的河”,上海音乐学院策划中法文化交流季

友情链接